国家卫生健康委昨天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健康中国行动健康知识普及行动有关情况。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邬惊雷在会上介绍上海健康科普、健康促进工作情况时谈到,2020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5.57%,实现13年连升,这为上海市精准疫情防控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对市民健康水平的改善和城市公共卫生安全的维护起到重要作用。
13年连升是如何做到的?邬惊雷表示:“最大的体会是调动人民群众自己的积极性,通过市民健康行为养成‘三步走’模式,把防疫经验转化为上海2400万市民的健康生活启示录,让健康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风尚。”
比如,向市民发出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议。2020年5月11日,《上海市民健康公约》向市民发布。同时,上海邀请专家汇编市民健康知识读本,设计健康工具“公叉勺”,将健康礼包发放到全市800多万户常住居民家庭。下一步,上海还将完善爱国卫生与健康行为促进立法。
邬惊雷称,正是通过这些举措,市民健康意识高涨,健康防护能力显著提升。比如,广大市民主动把防疫“三件套”“五还要”变成生活中的“标配”,超过九成市民赞成使用公筷公勺等,诸如此类的提升小细节体现在市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与此同时,上海大力开展健康促进区建设,不断增强市民的健康获得感。从2014年开始,国家卫生健康委启动健康促进县(区)建设工作。邬惊雷介绍,上海坚持“全域协同、全民参与、全生命周期覆盖”的建设原则,当前,全市有14个区开展了健康促进区建设,建设覆盖率达87.5%,其中8个区通过国家级技术评估。
所谓全域协同,就是上海建立起跨领域、跨部门的协调机制,推进健康融入万策,编制、修订与健康有关的公共政策80余项,把健康元素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各环节,完善健康支持性环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多部门协作、各区联动推进的黄浦江核心段45公里以及苏州河42公里岸线健康设施建设,“一江一河”健康公共空间成为了“健康上海”打卡地。
健康促进区建设在上海,绝不是一两个部门的事,而是坚持“全民参与”。上海大力开展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尤其是新冠疫情防控期间,“硬核科普”为2400万上海市民穿上了一件“无形防护服”。
健康促进工作,并非针对病人群体、针对某一个疾病。在上海,这项工作坚持“全生命周期覆盖”。目前,本市已建成305家健康促进学校、146家健康促进医院、156家健康促进机关、116家健康促进企业和544个健康促进社区,建设健康家庭5.37万个,“健康上海”蔚然成风。(作者:唐闻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