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茜茜
高学历和名校固然有其“光环”,但只盯着学历,不一定能兑现个人发展的期盼,反倒是考场上的“一哄而上”,极易将研究生教育的“泡沫”越吹越大,导致考研本身成为牺牲品。
毕业季来临,线上线下招聘火热。另一边,不少应届毕业生早已“换道”,走上研考之路。据统计,今年全国研考报考人数为457万,比去年增加80万人,研考国家线也随之“水涨船高”,大部分专业涨幅基本在10分以上。“考研热”高烧难退,甚至有“高考化”趋势,究竟为什么?
“现在的研究生学历相当于20年前的本科学历”,网友的一句戏言,揭开了问题的本质。就业市场“学历优先”“名校优先”的招考门槛,让“刷学历”成了高起点就业的“刚需”,而名校更是“考研党”眼中华丽的“跳板”。然而,高学历和名校固然有其“光环”,但只盯着学历,不一定能兑现个人发展的期盼,反倒是考场上的“一哄而上”,极易将研究生教育的“泡沫”越吹越大,导致考研本身成为牺牲品。
“过独木桥”的“千军万马”中,也有不少人因为缺少职业规划和就业期迷茫,将考研当成延缓就业乃至躲避就业的“首选项”。站在时间的维度上来说,考研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战上岸”者少之又少。若选择读研的目的并非指向学术研究和能力提升,不如静下心明确内心所需。单纯为了“慢就业”而扎进研考大潮中,浪费掉的是宝贵的青春和择业的机会。毕竟研究生教育不是普通的高等教育,结合自身优势寻找合适的发展机会,比盲目“崇拜”考研要“划算”得多。
(考生在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西安外国语大学考点隔离考区参加考试。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当然,考研大军中绝大多数是“为梦想而战”的考生。若为了深耕某一领域或提升个人能力而选择考研,于个人和经济社会发展都是值得鼓励和支持的。当然,面对一个不断上升的“考研和就业螺旋”,破除就业市场的“唯学历”倾向、规范高校对人才的录取和培养等也至为重要。
拨开“考研热”的云雾,是不是可以帮助考生看到研考背后的“庐山真面”,选择正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