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湖南省防汛抗灾新闻发布会。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持 摄)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奉永成 彭可心
6月8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简称“省防办”)通报了我省积极应对此轮强降雨情况。省应急管理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 、省农业农村厅、省消防救援总队、省气象局、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回答了记者提问。
6月1日至6日,我省出现今年来持续时间最长、降雨强度最大的降雨过程,几乎波及全省,多点雨强超过或接近历史极值,一批工农业基础设施毁坏,全省179.45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40.74亿元。
强降雨期间,我省紧急转移群众28.6万人次,最大限度避免了群死群伤事件以及垮坝溃堤险情发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灾害损失。
持续时间长、降雨强度大,多点雨强超过或接近历史极值
从6月1日到6日,主雨带长期笼罩徘徊在湘中及其以北、湘南局部地区,暴雨中心位于麻阳、辰溪、凤凰、泸溪、安化、桃江、桃源、汝城等县。
此轮降雨持续时间长、降雨强度大,主雨带自北向南移动,几乎波及我省全境。全省平均降雨量为87.9毫米,最大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69.7毫米。全省共91县1554站降雨超过100毫米,33县299站降雨超过200毫米,11县41站降雨超过300毫米。
雨势迅猛,多点雨强超过或接近历史极值。据气象部门监测评估,此次区域性暴雨过程达到“特强”级,泸溪、辰溪、桃源、凤凰、麻阳苗族自治县、沅陵、溆浦等7个县市过程降雨量达到极端降水标准。部分站点1小时、3小时及24小时雨量接近或超过历史极值。其中,麻阳苗族自治县隆家堡站3小时降雨205.9毫米,接近省内历史极值;程河溪水库站、团结水库站3小时雨量分别为180毫米、175毫米,3小时降雨达到或接近500年一遇。
河湖水位涨幅明显,部分河段超过警戒水位。强降雨导致沅水中下游、资水、湘江、洞庭湖湖区出现较大涨幅洪水过程,沅水、资水、湘水干支流10站次一度超警、2站次一度超保,多条中小河流发生明显洪水过程,涨幅达3至6米;多地出现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
精准预警,一湖四水报安澜
汛前,全省上下未雨绸缪,按照“防大汛、抢大险、抗大灾”要求,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战。
今年,全省各地修订完善各类防汛应急预案1.5万余件;储备编织袋、砂石料、冲锋舟等抢险物资和设备价值9.6亿元;落实专业和群众性应急队伍41万余人;排查度汛隐患5317处,主汛期前已基本整改到位。
精准预警、科学防控。此轮强降雨期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防指及时会商研判,先后发布洪水调度命令18次,调度五强溪、凤滩等大型水库预泄腾库、拦洪错峰,有效应对洪水过程。
6月2日,强降雨持续,省防指于2日8时起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并于3日19时提升至Ⅲ级。全省14个市州、62个县市区都先后启动了不同级别的防汛应急响应,其中泸溪县、凤凰县、麻阳苗族自治县、辰溪县提升至Ⅰ级。
各级各地按照应急响应要求强化责任落实,对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重点工程防守情况进行督导,确保了人员到位、责任落实、措施坐实、保障有力。
省防办先后召开8次视频会商调度会,叫应提醒强降雨地区60余县次,各级防办、应急、气象、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强化监测预警、会商研判,省应急管理厅第一时间派出3个工作组赴灾区一线督导防汛抗灾工作。
省委宣传部牵头组建宣传工作专班,组织推出报道1700余篇,组织各级各类媒体及“村村响”密集推送预报预警和科普知识,筑牢人民防线,讲好防汛抗灾“湖南故事”。
积极应对此轮强降雨,全省上下闻汛而动、以汛为令,一湖四水报安澜。
闻汛而动,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省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防汛抗灾工作的首要位置,强化避险转移。此轮强降雨期间,全省组织群众避险转移28.6万人次,做到了应转尽转,应转早转。
各级各部门同频共振、密切配合,确保了各项防抗救工作有序有效推进。应急、气象、水利、自然资源、交通运输、公安、通信管理、住建、消防救援等省防指成员单位闻汛而动。
强降雨期间,全省消防救援队伍参加抗洪抢险263起,气象部门通过12379平台向省市县乡村五级防汛责任人发送预警信息341.75万人次,自然资源部门及时处置地质灾害隐患点43098处,电力部门出动4502人投入电网抢修。目前,全省水电气及交通、通信等保障线路工程已全部完成抢修,确保畅通。
洪水无情,人间有爱。为保障群众正常生活秩序不受影响,国家减灾委、应急管理部针对我省严重暴雨洪涝灾害,启动国家Ⅳ级救灾应急响应。省应急管理厅6月1日启动省级救灾物资前置方案,省减灾委员会办公室、省应急管理厅启动省级自然灾害救助Ⅳ级应急响应,并于4日9时起提升至Ⅲ级。
6月1日以来,我省已向14个市州下拨帐篷、折叠床等510万余元的省级救灾物资,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病能及时医治、有临时安全住所、有学上。
加强堤防巡查,修复水毁工程。当前,全省上下正积极备战,应对下一轮暴雨洪水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