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 干货 消费 评论 学院 滚动
风投 科技 创业 业内 要闻
天天微动态丨“羊了个羊”是怎么让你“上瘾”的
发布日期: 2022-09-16 08:26:59 来源: 央视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日,一款号称“通关率不到0.1%”的堆叠式消除游戏“羊了个羊”火遍了全网。

从“1+1”水平的第1关开始,“极难”的第2关让玩家们“欲罢不能”,纷纷与游戏“死磕”,由此“筛选”出了玩家中的“倔驴”,游戏也因此被戏称为“驴了个驴”。
网友们纷纷在各平台吐槽,甚至出现日挑战4511次的“大冤羊”。
与传统的专注体验的游戏不同,“羊了个羊”让玩家们在“想玩”、“血压升高”、“自我怀疑”、“还是想玩”间来回横跳,最终还是在“越气越玩”的复杂心情驱使下,反复挑战、观看广告、微博吐槽。
玩游戏是为了“爽”,那不能“爽”的“羊了个羊”,为啥还能如此“上头”?

真的是“越难越上瘾”吗?

部分玩家将“过不去的第2关”归咎于游戏难度。但一些资深玩家和行业人士分析,“羊了个羊”并没有烧脑的复杂度,出现的牌型更像是“纯随机”,比起网上分享的“攻略”、“技巧”,运气和概率才是通关的核心要素,也就是说,你过了不是你厉害,而是系统让你过了。
当然,过了确实很厉害,值得发十条朋友圈。
作为一个“概率游戏”,所谓“难”只是游戏体验的一环。对于一般游戏而言,其卖点往往是情感交流、正反馈机制等,即使输多赢少,“得来不易”的胜利更会强烈激发的满足感。
但随着讨好玩家策略越来越难奏效,很多领域出现“强行投喂”的风气,各种内容单薄却格外“杀时间”的小游戏不断出现,从“人玩游戏”变成“游戏玩人”,不断试探玩家的“受虐”上限。
在这种机制下,投喂爽感不是游戏目的,必须得诱惑玩家“再来一局”,顺便把自己的广告、装备“塞”进去。
所以,扔不下“羊了个羊”,可不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自控能力,而是产品经理早已预判了你的预判,设置好了每一个让你欲罢不能的点位。

“沉迷机制”如何让玩家越陷越深?

“羊了个羊”就游戏本身来说,无疑在吸引用户、增加粘性方面是成功的。
中科院心理学专家指出,任何具备“成瘾”属性的事物,必然存在内在满足感,没有内在满足感,就不会存在需求。
在“羊了个羊”的游戏里,玩家们“痛并玩着”的心理,更像是心理学上的“老虎机效应”。
老虎机是一种用零钱赌博的机器,只需投币、拉手柄的简单操作,就有概率获得奖金。而“羊了个羊”的本质就是用“消消乐”的简单操作,换取“0.01%通过率”,实现心理需求的“以小博大”。
仔细分析,在类似的游戏中,都有类似的“成瘾”要素。魔性的BGM、轻松明快的画风吸引玩家进入;在微博、朋友圈等平台分享游戏体验,带来强社交属性;消除牌堆,容易上手的玩法和即时消失的卡牌,形成了一目了然的赏罚机制;“加入羊群”的口号、“今日头羊榜”的排名带来的竞争感,带来“为地区争光”的虚拟荣誉;随着挑战次数的积累,越重复越让人“念念不忘”,以至于“才下手头,又上心头”。
最终,广告流量才是目的。先用简单的第一关“把羊骗进来杀”,再用“只差一点就成功了”的第二关吊着“驴”去“屡败屡战”。游戏过程中,明明胜利在望,却陷入僵局,那就看广告换取小道具或者复活的机会吧,30秒的广告早已经准备好了。
有网友上传了一张图,精确计算出了玩游戏需要看广告的时长,让很多人咋舌:原来30秒一个的广告积累起来居然“杀”了我们这么多时间。
当然,玩家同样也可以利用“沉迷机制”来斩断“玩根”。专家指出,在沉迷游戏时,出现“想要停下”的念头时,可以给自己设立一个“先停1分钟”的“小目标”,在给自己如喝点饮料、发个“众人皆瘾我独醒”的炫耀式朋友圈等即时的奖励,不断重复,把“停下玩手机”设计成游戏,循序渐进,强化奖励,自然而然就能淡化“上瘾”。

没有“羊了个羊”,也会有“牛了个牛”

注意力在互联网时代,是一种稀缺资源,谁都想争夺和占有。吸引了还不够,还要增加“粘性”,让你沉迷,最好“上瘾”。
从这个角度讲,“羊了个羊”是一个堪称完美的样本,它精巧地利用了每一个能吸引注意力的元素,最终把受众牢牢绑在自己的游戏上,至于游戏体验如何,有无公共价值,出品方就不会考虑了,只要广告池里的广告消耗得足够快,甲方足够满意,其他的又有什么要紧呢。
还有同类型小手游、魔性没营养的小视频、又长又烂的网文、电梯里不得不看的重复广告……制作者深谙用户心理,对“沉迷机制”使用起来驾轻就熟。有太多东西在“蚕食”我们的注意力,很无奈,但也很正常。
虽然大家并不会真正“上瘾”,该读的书还会读,该做的事还会做,但短期内耗费大量时间看广告、打游戏等,却让人越来越焦虑。
网络世界的江湖里,江山代有爆款出,各领风骚两三天。这阵“羊风”很快就会刮过去,但是还会有“牛了个牛”、“喵了个喵”继续引领风潮。
事实上,风起了就不会停,我们且在其中,仔细体会。

作者:陈艳欣

责编:官铭

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