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 干货 消费 评论 学院 滚动
风投 科技 创业 业内 要闻
CPI回落、PPI转降,通胀压力减轻后,这件事很重要!
发布日期: 2022-11-09 21:36:51 来源: 国是直通车

反差

在全球多个经济体通胀率创40年来新高的背景下,中国最新公布的物价数据呈现鲜明反差。

国家统计局9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1%,比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由上月上涨0.9%转为下降1.3%。


(资料图)

分析认为,中国物价运行保持总体稳定,通胀压力减轻。但CPI、PPI同比涨幅双双回落,亦让市场出现对通缩的担忧。

菜价下跌抵消猪肉价格上涨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分析称,10月份CPI同比较快下行,除上年同期基数抬高外,主要源于当月蔬菜价格下跌,抵消了猪肉价格上涨带来的影响,拉低食品CPI涨幅。

官方数据显示,10月份CPI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7.0%,涨幅比上月回落1.8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1.26个百分点。

食品中,鲜菜价格由上月上涨12.1%转为下降8.1%;鲜果价格上涨12.6%,涨幅比上月回落5.2个百分点;猪肉价格上涨51.8%,涨幅比上月扩大15.8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前期国际油价下行也带动国内成品油价格环比走低,同比涨幅收窄。

10月份,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1%,涨幅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88个百分点。其中,汽油、柴油和液化石油气价格分别上涨12.5%、13.5%和5.6%,涨幅均回落较多。

从环比看,10月份CPI上涨0.1%,涨幅亦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0.1%,涨幅比上月回落1.8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继续持平。

此外,10月份,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6%,涨幅与上月相同。

展望未来,作为物价主要“推手”的猪肉价格涨势放缓,有望令CPI继续走低。

“当前猪价上涨的幅度实际上已经超出基本面可以支撑的范围。”太平洋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尤春野说,回顾过去几轮猪周期经验,除去非洲猪瘟导致的“超级猪周期”之外,本轮猪周期去产能幅度并不大,但价格涨幅远远高于以往几次。其中可能有养殖户基于上一轮猪周期经验而过度压栏惜售的情况。11月份以来猪肉价格已开始回落,其趋势可能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持续。

王青预计,在猪肉价格基本见顶、蔬菜价格同比降幅扩大,以及消费偏弱继续抑制核心CPI涨幅的前景下,11月份CPI同比或进一步下降,四季度物价回稳已没有悬念。

多重因素致PPI同比转降

10月份PPI同比由涨转降,亦有去年同期对比基数较高的影响。

其中,生产资料价格由上涨0.6%转为下降2.5%;生活资料价格上涨2.2%,涨幅扩大0.4个百分点。调查的40个工业行业大类中,价格上涨的有27个,比上月减少3个。

据测算,在10月份1.3%的PPI同比降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1.2个百分点,新涨价影响约为-0.1个百分点。

专家分析称,总的来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同比增速回落,旺季后煤炭价格向下调整,叠加去年高基数效应拖累,整体上为PPI尤其是生产资料价格同比涨幅带来下行压力。

从环比看,部分行业需求有所增加,10月份PPI由上月下降0.1%转为上涨0.2%,结束连续3个月的负增长。生产资料价格由下降0.2%转为上涨0.1%;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5%,涨幅扩大0.4个百分点。

王青表示,进入11月以来,国际油价涨势较快,国内工业品价格继续呈现涨跌互现、整体平稳的走势,预计PPI环比将延续正增,这将带动PPI新涨价因素继续改善。但因上年同期基数依然偏高,11月份PPI翘尾因素持平10月份。因此,11月份PPI同比回正难度较大,但同比跌幅有望收敛至0.5%至1.0%之间。

是否存在通缩风险?

“一般来说,CPI、PPI价格需要出现连续3个月到6个月的负增长才可以技术上被定义为通缩”,但在庞溟看来,本轮PPI负增长不会延续那么长的时间,更多只是“高基数效应、翘尾因素”的影响。

他进一步指出,从CPI和PPI综合走势来看,中国短期内仍不存在通缩风险。但刨除高基数效应、翘尾因素之外,核心CPI偏弱、PPI同比下行至负区间,体现出国内消费需求仍偏弱,叠加海外需求疲软。

内需不足,也是当前中国经济需要应对的主要挑战之一。当前政策更应关注核心CPI疲软和PPI的通缩压力,优先考虑提振内需。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指出,随着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不断收紧,未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由前期单边上涨转为宽幅波动,中国面对的外部通胀压力整体减轻。货币政策更应“以我为主”,优先考虑提振内需,实现内部均衡。

庞溟认为,在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也应更注重需求侧管理,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供需两侧双向发力、有效协同,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有效挖掘内需潜力。

责编:徐凯琦

来源:国是直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