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仙境张家界,峰迷全世界。这是你知道的仙境。温情张家界,抚慰凡人心。这是你未知的暖境。奇峰之中,悬崖之上,一群平凡的张家界人,以不凡的敬业与专业,细护张家界的另一种美。9月以来,湖南日报社犇视频、三湘都市报推出《巅峰之境·悬崖之上》系列融媒报道,带你走进身处悬崖之上的另一种张家界美景。今天,我们继续探寻至美张家界。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省直宣传文化单位支持旅发大会前方工作队 丁鹏志
(张家界桑植县合群村张丕和的工作室。)
“板蓝根做染料,全手工扎染”“这件虎头帽有有20多年了”“白族三道茶分别是苦茶、甜茶、回味茶”……11月14日,在张家界桑植县合群村村部的白族扎染展厅内,“村民”张丕和正耐心地为游客讲解白族扎染、刺绣和三道茶。
“村民”张丕和来自与合群村相距近2000里的云南大理周城村,也是一名地道的白族人。2012年,大理周城村与桑植合群村结为“姊妹村”,周城村为了帮助合群村传承白族文化,直接将村里党总支书的女儿张丕和派到湖南张家界,传承白族文化。
如今,合群村通过结合非遗保护,发展文化旅游,已经成为张家界的网红乡村。
【传】
村里来了文化“顾问”,手把手传承
进入桑植县芙蓉桥白族乡,沿途村落房子的外墙统一涂成白色,迎着清爽夹杂着土壤气息的风,眼前墙上“风花雪月”、“苍山洱海”的彩绘恍若来到云南大理。
700多年前,一支云南白族队伍,“溯长江,渡洞庭,漫津澧,落慈邑……”,决心走水路西归,漫漫长路加上战事频繁,他们没有回到故乡,在桑植停下漂泊的脚步,繁衍生息,坚守着民族文化,保留了部分民俗。
20世纪80年代,湖南省民委等部门认定桑植白族与大理白族同根同源。2012年,大理周城村与桑植合群村结为“姊妹村”。
今年6月,周城村党总支部书记张全金的女儿张丕和,带着周城百姓的祝福,举家搬迁来到了合群村,主动担任文化顾问,协助合群村打造白族文化项目,系统性地向村民教授白族音乐、舞蹈等民族艺术、倾尽全力传授白族技艺,传承民俗文化。
“文化要传承、必须手把手。”一来到合群村,张丕和便着手白族的扎染和刺绣。“扎染要经过绘图、制版、印刷、扎花、浸泡、脱浆、沉染、氧化、拆线、漂洗、晾干等一系列工序。扎花就是白族古法扎染的重要步骤之一,一件工艺品的完成至少得半个月的时间,而复杂的产品制作时间也会更久。”
张丕和介绍,白族扎染在大理有千年历史,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周城被誉为白族的扎染之乡。“扎染曾是家家户户都会的传统手艺,从小我也特别喜欢跟着父母学扎染。但随着时代变化,让这门手艺逐渐被人遗忘,这种现象在合群村更是如此,让人特别痛惜。我也是希望通过自己的传授让更多的人发现扎染的美,意识到它的价值,支持扎染传承和延续下去。”
(游客观看扎染技艺。)
【保】
云南运原料,确保“原汁原味”白族风韵
在合群村为张丕和“量身定做”的工作室里陈列摆放着她来到这里后与当地村民一起制作出来的布扇、耳饰、杯垫、布鞋、衣服等精美的手工艺品。“大多数的制作原料都是从周城直接运过来,要确保白族风韵的‘原汁原味’。”
(合群村村部门口白族照壁。)
在合群村,“原汁原味”的还有村部门口的白族照壁。“‘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是白族的主要是建筑风格。”合群村党支部书记钟白玉介绍,为了修建真实的白族传统照壁,张丕和请来老家的工匠亲自修筑,连建筑材料青瓦和大理石都专程从云南运来,“张丕和的父亲张全金更是把家里收藏已久、价值高达10余万元的两块大理石也一并寄了过来,并提前加工成适用的圆形,而且分文不收,对此,村民们很是感激。”
扎染染色的原料来源于板蓝根,为此张丕和与村里沟通进行了板蓝根的种植,利用叶、茎制作染料,延长扎染的产业链,减少成本,增加价值。
(游客与村民一起跳白族舞。)
【守】
白族文化融入旅游,让游客成为传播者
“张家界是国际知名旅游城市,要让白族文化融入到旅游发展格局!”这是张丕和与合群村民们的共同认知。
于是,张丕和先从乡村旅游、生态研学以及文化旅游入手,与游客互动分享扎染技艺,强化游客体验感的同时,让他们成为白族文化的传播者。
(游客品尝白族三道茶。)
“我们正在探索‘农业+文化+旅游’发展模式。”钟白玉介绍,经过10年精准扶贫,合群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均收入从10年前的980元增长到现在的18000元,足足增长了18倍。“合群村出名了,来村里参观考察、开展党建活动的络绎不绝,一年不下几千人次。”
“传承民族文化是我的骄傲,我一定要为合群的文化自信贡献自己的力量。”张丕和说,“来到湖南后没想着回云南,这里就是我的家,我也一定会将最地道的白族文化传给大家。”
钟白玉表示,2019年,合群村共接待游客6000多人次。如今,游客来村里,可品白族三道茶,看霸王鞭、仗鼓舞,赏色彩斑斓的花海,采黄桃等水果,还可认领优质稻田等。“目前我们正在筹建生产白族服装的‘扎染坊’。”
(一审:丁鹏志 二审:黄京 三审:周文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