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玉文
劈空一问,
一楼何奇?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岳阳楼有什么神奇的?
岳阳楼全景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田超 摄楼前,是浩浩汤汤,点点白帆。
楼内一层,范文公的《岳阳楼记》雕屏两侧,单悬了一副清人窦垿(xù)所作,书法家何绍基所书的102字长联。
窦联,不似《岳阳楼记》为人所熟。
我进楼不必登高,只细品这副长联。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具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杨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一 登楼
窦垿 资料图《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声名在外,但这副长联的作者窦垿,只能算个小众人物。
窦垿是云南人,生于1804年,卒于1865年。
注意一下窦垿的生卒年,就应该知道,他的这一生经历过中国近代史的诸多大事件,这些事件对于国家,个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雨解联时告诉记者,窦垿的人生经历和这副长联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有着很大的关系。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窦垿37岁。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大半个中国都被卷入到了战争当中,期间还经历了捻军起义、英法联军侵华、火烧圆明园等大事件。
彼时的中国,山河破碎,狼烟遍地。
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时代,对生活在其间的知识分子势必会产生一种巨大的震撼。
窦垿本人便是一位传承了清白家风,忧国情怀的士大夫。
22岁,窦垿就考中了乡试第一名。26岁,中进士留在京城任吏部主事。当清朝的内忧外患一起爆发,文人们怀着满腔的忧愤,希望能够通过改革弊政挽救国势。
窦垿曾几次向咸丰帝上疏提出改革的方略建议,譬如,要重用林则徐这样的朝廷大臣,可是他的奏书要么被留中不发,要么呈之不用。
一腔热血,难挥洒。
长期在京供职的窦垿,他的一生却曾七次登岳阳楼,登楼时间从1821年横跨至1863年。也就是说,他第一次登上岳阳楼,是在18岁,而第七次登楼已到花甲。四十年的七次登楼,几乎贯穿了他成年之后的整个一生。
4月27日,记者在岳阳楼下远眺拍照。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田超 摄二 共情
这副百字长联的一大特色,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撰联者与古人共情。
“窦垿打通了历史人物和撰联者的现实感慨。”杨雨说。
登上岳阳楼,留下了墨宝,有故事的人,数不胜数。
102字的长联,却只选了四个人物:杜甫、范仲淹、滕子京和吕洞宾。
杜甫来到岳阳楼已是安史之乱后,他亲眼目睹了大唐由盛转衰,杜甫本人也是半生漂泊,一家人无依无靠,沦落他乡。杜甫在烟波浩渺的洞庭湖边,见到了魂牵梦萦的岳阳楼,并写下了千古名诗《登岳阳楼》。杜甫的《登岳阳楼》,从登楼的喜悦,写到岳阳楼风景之壮美,再写到悲苦的个人命运,最后写至国运的沧桑,全诗一波四折,跌宕起伏,自然风景与家国情怀,浑然一体。
我想,相似的人生际遇,窦垿的叹谓和杜甫的感触,定是有“凭轩涕泗流”的共情。
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这也易理解。
范仲淹的两字就是世人皆知的“忧”“乐”两字。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勤政为民,不到两年,岳州就显现出百废俱兴、政通人和的气象。
杨雨认为,《岳阳楼记》之所以不朽,是范仲淹将岳阳楼这样一个人文景观,放到了漫长历史长河当中,赋予了岳阳楼人格意义,家国情怀。
范仲淹曾上书宋仁宗,提出多个方面的改革措施,后在反对派的干扰之下宣告无果,范仲淹也因此被贬,岳阳楼记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写成的。
窦垿和范仲淹也有相似之处,窦垿也希望能够借助改革来改变清政府积贫积弱的现状。
回望历史,再展望当下,清朝残酷的现实让窦垿扼腕叹息,难怪他会对岳阳楼如此情有独钟,又会对范仲淹产生了这样深刻的共情。
只是可惜,窦垿不能如愿。
四人的最后一位是吕洞宾,传说吕洞宾曾三醉岳阳楼,先将这里的千年柳树精和白梅精度化成人,让这二人结为夫妻,在岳阳楼下卖茶卖酒为生,后来,又将他们度化成仙。这也给岳阳楼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杜、范、滕、吕四位是一代诗圣、名儒、贤吏和仙人的代表。
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四句感叹,对应杜、范、滕、吕四位先贤。
杨雨点评,这四个典故集文学情怀、儒家思想、政治理念和神仙传说于一体,也涵盖了岳阳楼所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
窦垿再一次登上岳阳楼的时候,应该很想穿越时空和前代这些圣人先哲们隔空对话吧。窦垿只求先贤能够把救亡图存的道理传给自己,为其指明一条人生应选择的道路,所以窦垿在上联的末尾,巧化了陈子昂的诗歌,说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4月27日,岳阳市岳阳楼小学五年级学生在岳阳楼下诵读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田超 摄三 问世
诸君试看——下联首句,窦垿化身导游,带着我登楼远眺。
长联的下联,一气铺陈了四个地名:洞庭湖,扬子江,巴陵山,岳州城。这以岳阳楼为轴心,串联起了一湖一江一山一城,也就是所谓的潴者、流者、峙者、镇者。
有学者就认为,此联中的巴陵山有可能是特指洞庭湖当中,与岳阳楼相对而立的君山。
潴、流、峙、镇这四个字,用极为简练的笔墨,勾勒出了岳阳楼雄镇一方的气势。
由此,这副长联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融为了一体。
杨雨这样点评:窦垿在上联当中尽情挥洒那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之后,在下联,他又从大自然的神奇当中感受到了人生的真谛,感受到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的通达,窦垿希望能够从精神升华当中来解脱现实的悲忧。
这副长联还有一妙:善用问式。
上联以一楼何奇?劈空一问,下联以问谁领会得来?同样疑问作结。
上联有问有答,而下联只问不答。在上联的一问一答当中,让人在时空穿越中去深刻思考家国的命运。下联的只问不答,反而留下了余味,既然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那么作者就不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读者了。这样的写法真是收放自如,令人拍案叫绝。
站在岳阳楼上,远眺长江东流,我似乎能慢慢体会,窦垿所处之身世,所历之遭,因此,他以联抒怀时,以问开联,自答之后,终是无法找到答案,因此,他在最后一句写下一个历史之问。
这就让诸公来答吧!
视频: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田超 戴钺
点评嘉宾:杨雨
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学科带头人
主攻方向为唐宋词研究及批评,精通法语、英语等数门外国语言
多次担任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百家讲坛“主讲,《2023中国诗词大会》点评嘉宾
往期精彩:
楹联里的湖南① | 岳麓书院里最长的对联,值得品读
责编:姚茜琼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