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6月6日,赫尔松地区的卡霍夫卡水电站大坝遭到破坏,部分地区正在遭受水灾。俄乌双方均指责对方实施了破坏大坝的行为。据俄、乌两方官员6月8日发布的消息,卡霍夫卡水电站大坝垮塌后,事发地和受波及的第聂伯河两岸地区共有超6000名居民被转移。
扎波罗热核电站安全备受关注
在水电站发生爆炸后可能产生的影响中,外界最为关注的是扎波罗热核电站的安全,因为卡霍夫卡水库是扎波罗热核电站冷却水的重要来源。那么目前扎波罗热核电站面临着哪些危险呢?
(相关资料图)
水库水位持续下降 数日内或降至危险水位
据法新社7日报道,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格罗西发表声明说,截至6日晚些时候,给扎波罗热核电站提供冷却水的卡霍夫卡水库水位正在以每小时9厘米的速度下降,比6日早些时候的每小时5厘米有所加快;截至6日晚些时候,水库的水位约为15.44米。格罗西警告说,当水位降到12.7米以下时,水就不能再被泵入核电站了,而由于大坝的整体受损程度尚不清楚,失水率也在波动,因此无法准确预测何时会发生这种情况,12.7米的水位“关口”可能会在几天之内达到。
冷却水在核电站发电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一般来说,核电站中的冷却水能够将反应堆中产生的热量及时传递给蒸汽发生器,从而驱动涡轮发电机发电,并保持反应堆温度始终在可控和安全的范围内。冷却水是核电站正常运行的必要系统,因此,维护核电站冷却水水源的安全对于核电站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
周边存在备用水源 核电站风险尚可控
不过,格罗西6日也表示,大坝受损目前对核电站安全没有构成直接风险。
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 格罗西:核电站有一些可供选择的水源,最主要的是一个大型冷却池。由于反应堆已经关闭了好几个月,估计这个冷却池将足以提供几个月的冷却用水。
格罗西强调,鉴于目前的情况,确保这处冷却池完好无损至关重要,各方应该确保不做任何会破坏冷却池的事情。
此外,核电站还可以通过附近货运港区的一个充满水的深坑取水,或者接入所在的埃涅尔戈达尔市的供水系统,或使用移动泵和消防车取水。
下周,格罗西将带领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新一批专家组前往扎波罗热核电站进行考察。他强调,眼下是核安全的关键时刻。
洪水冲走地雷 危险隐患或将持续数十年
在卡霍夫卡水电站大坝发生爆炸后,不仅扎波罗热核电站的安全遭遇风险,第聂伯河两岸的受灾民众也面临着一系列威胁,包括潜在公共卫生和环境污染风险,以及地雷被冲走和可能发生爆炸的危险。
俄乌冲突爆发后,双方在赫尔松地区埋设了大量地雷,主要分布在第聂伯河两岸。卡霍夫卡水电站大坝被破坏引发洪灾。赫尔松地区紧急情况部门8日发出警告,提醒居民警惕被洪水冲到下游的地雷以及其他危险物品,并表示将在水位下降时开始进行工程勘探。乌克兰国家紧急事务局8日也发布警告称,已有部分地雷和未爆炸的弹药沿着第聂伯河漂浮,并自发爆炸,提醒民众不要靠近或触摸。
另据路透社8日报道,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警告称,被冲向下游的地雷带来的危险可能将持续数十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武器污染部门负责人托勒夫森表示,因洪水侵袭,目前不清楚危险的雷区在哪里,只知道在下游的某些地方。
洪灾导致清洁水难获得 引发公共卫生担忧
此外,洪灾还引发公共卫生方面的担忧。
国际移民组织7日表示,洪灾来袭迫使民众离开家园,而获得水、特别是清洁水,成为重大挑战。这也引发了人们对水传播疾病激增的担忧。救援机构表示,未来几天的卫生应对措施将至关重要。
据俄方发布的公告,目前暂未发现居民点水样偏离规范性指标的情况。俄罗斯联邦消费者权益保护和公益监督局8日发布公告称,该机构专家日前在赫尔松地区,包括位于第聂伯河下游的20个居民点采集了35个饮用水样本,并进行了微生物和卫生化学指标的分析,未发现偏离规范性指标的情况。公告表示,该局将每天都在赫尔松地区采集饮用水样本,并每两天对赫尔松地区和克里米亚黑海沿岸的海水状况进行一次分析。
大量鱼群搁浅死亡 部分物种生存受威胁
卡霍夫卡水电站大坝发生爆炸,不仅给民众生活带来严重影响,还造成大量鱼类死亡,带来生态威胁。
卡霍夫卡水电站大坝被破坏后,河水倾泻而出,导致下游的水位上升,而卡霍夫卡水库的水位则迅速下降,大量鱼群搁浅死亡。
赫尔松地区居民:在卡霍夫卡水库的岸边,我们看到的是一场生态灾难。
当地居民表示,他们开始建造一个临时水坝,来保护鱼类和非饮用水。生态学家担心,这一地区的生态系统将遭遇巨大威胁。
生态学家 博赫丹:鱼死去是因为水位下降得很快,鱼被留在了地面上。这种情况还将继续,有些鱼可能会游到海里,但它们在那里也会死亡,因为它们的栖息地是淡水,在咸水中无法生存。
据塔斯社报道,受洪灾影响,在新卡霍夫卡市附近一座自然公园,数以千计的野生动物死亡。另外,有环保人士表示,在受灾地区有数十个自然保护区,他们担心,一些物种可能将面临灭绝的威胁。
环保人士 杰尼斯·楚查耶夫:有些物种可能面临灭绝的威胁,但是目前没有去到那里,还无法了解。据一些科学家估计,一些物种可能能恢复,但也需要3到10年的时间,但有些物种可能无法恢复到从前的数量,或者很不幸可能再也无法恢复了。
责编:胡泽汇
一审:胡泽汇
二审:唐能
三审:赵雨杉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