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债期货市场发展概况是如何?
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公债期货合约,是以中国发行的3年期、5年期公债作为期货交易的标的,合约交易单位的面值为20000元的公债券,报价是按照面值100元的公债进行的。中国的公债期货市场在刚开始时十分冷清。到1993年10月,公债期货交易仅有数百口,成交金额只有5000万元。1994年,公债一级市场进行了重大改革,二级市场由此得到很快的发展。
中国公债期货市场基本上可以分划为两个阶段:即1992年12月至1994年上半年,1994年下半年至1995年5月。前一阶段开办公债期货的交易场所少(主要为上交所和北商所),成交量不大,影响也不广,属萌芽和发育阶段;后一个阶段开办公债期货的交易所遍及全国,成交量成倍放大,投机风气日盛,在全国的影响日益增大,参与交易的机构和个人投者越来越多,可以说公债期货交易进入了大规模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里又可分为春节前和春节后两阶段。春节前,上海、北京、武汉、广州在全国市场占主要地位;春节后,基本上形成上海、深圳、武汉三足鼎立状态。
中国公债期货市场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1.机构和专业投者在交易中占主体地位,中小投者的参与不够。在中国公债期货市场关闭时,深、沪交易所中参与公债期货投的账户只有6000多个,其中极少数中、大客户占着绝大部分的持仓量。与股市场众多的投者和较为分散的持股结构相比,公债市场这种以机构和专业投者占主导的市场更容易产生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公债期货本身的高风险和较强的专业限制了中小投者对公债期货市场的参与。由于公债期货开设的时间较短,许多中小投者还没有时间适应这个市场。
2.公债期货完全以现货品种来分别设计对应的期货品种,保值债券的期货品种远比非保值债券对应的品种活跃,市场行情波动大,本来属于利率期货的公债期货却成了保值补贴期货。由于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不同,且对保值补贴率的计算方法上存在分歧,导致投者对市场价格产生较大分歧。而国每一次公布的补贴率或关于通货膨胀的数据,又是对市场投者认识偏差的一种重新调整。这种现象为公债期货炒作提供了非常丰富的题材和很大的炒作空间,容易导致市场的大幅波动。
3.非理化的气氛浓重,投机现象严重。由于通过对未来宏观经济运行的把握来预测通货膨胀率,进而推算保值补贴率,而保值补贴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在计算上较为复杂。同时,公债期货的价格与现货价格及市场上的资金收益率有关。因此,实际上很大一部分市场人土对公债期货的价格预测是不正确的,更有一些投者是单纯地凭感觉来进行操作,即使是技术分析也是生搬硬套或一知半解,合理预期的成分较少,投机气氛浓厚。同时期货价格形成机制十分复杂,造成认识上的偏差或预期的模糊也为投机盛行创造了条件。市场投机主要表现为价格的剧烈波动,主力机构之间重兵对垒,经常发生操作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