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玉米皮能编包包,从玉米地到餐桌再到文创架,一根玉米在课堂上能玩出这么多花样!” 近日,2025年广西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之第二届“金稻文化节”系列文化活动在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举办。在活动展位上,玉米皮编织袋、香气扑鼻的玉米糕点,让不少参观者眼前一亮。作为全国第一所涉农类公办职业本科大学,该校靠“接地气”的特色课程,让玉米成了香饽饽,不仅培育出远销越南的优质品种,还让学生在田间地头学真本领。
(资料图)
活动现场十分热闹。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尹世斌摄
玉米皮“织”出文创,非遗技艺进校园
“这些编织袋的原材料,都是我们自己种的‘庆红 509’玉米的玉米皮!”10月28日,在丰收节展位上,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品牌创新设计课程的老师汤雅捷拿起一个印着校园LOGO的编织袋介绍。为了让玉米“浑身是宝”,学校专门开设课程,带领学生探索玉米皮的“二次生命”。
玉米皮编织品颇受欢迎。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尹世斌摄
一开始,玉米皮材料容易变色影响美观,汤雅捷带领学生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玉米皮设计与工艺创新实践,才逐步优化出当前较稳定的玉米皮成品。他们还专程拜访国家级非遗编织代表性传承人,把传统技法融入现代设计,让粗糙的玉米皮变成了结实又好看的手提袋、装饰品。
玉米皮编织品。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尹世斌摄
“以前觉得玉米皮是废料,现在亲手把它变成文创产品,才懂什么是‘变废为宝’。”参与设计的学生说,实操的过程不仅让他们摸清了品牌构建的门道,还爱上了传统技艺。
一周2次下田上课,从播种到收获全程参与
“锄头要拿稳,播种深度大概5厘米,这样玉米苗才能长得整齐且壮实!”在学校20亩玉米试验田里,农业工程学院现代种植系的学生正跟着蒙成老师学习播种。每周各4节的《种子种苗生产技术》和《专业生产劳动》——玉米制种专业课,是现代种植系的“硬核”必修课——通常先在教室学2节理论,再到地里练2节实操,从播种、田间管理到套袋授粉等,整个玉米生长周期学生需全程跟进。
师生在田间忙碌。受访者供图
“和其他高校比,我们的课更‘土’也更实!”蒙成老师笑着说,学校针对职业教育特点,比起纯理论教学的高校,我们更注重培养学生“能说会做”,既掌握理论知识,又掌握实操技能。平时学生们不仅要在田里练技术,还会接触分子设计育种、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把实验室的研究成果拿到田间验证。
师生在田间忙碌。受访者供图
如今,该校四代“玉米人”接力创新,培育的玉米品种早在2004年就扬帆出海走进越南;近年来,又将育成的多个玉米品种引到学校建设的老挝农作物品种试验站种植鉴定,筛选出适宜当地种植的优良品种并加以示范推广,让东南亚老百姓通过种植该校的玉米实现增产增收。
“以前怕晒太阳、怕沾泥土,现在看着自己种的玉米成熟,特别有成就感!”该系学生李同学说,这种“边学边干”的课堂,让他们既掌握了技术,又找到了职业方向。不少学生毕业后进入知名种业公司从事育种、推广等工作,还有学生自己开起了农业公司,把在课堂上学到的本领用在了田间地头。
据悉,在2024年,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成功举办首届金稻文化节,基于首届活动的基础,该校在今年继续推新,经过多方实地调研、座谈了解后,决定选取玉米这一品种作为今年金稻文化节的主题元素。玉米在该校有54年的研究历史,成果颇丰,今后,该校计划每年深挖一个代表性的作物或动物进行金稻文化节的元素进行宣传推广。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